户县民间缯鼓历史悠久,在清代光绪年间,户县县城、秦渡镇、大王镇、祖庵镇的皮匠铺子都在冬季里缯鼓。其中大王镇盛氏皮匠铺的缯鼓技艺历经三代传人,一直传承至今。户县民间缯鼓在形制上,多为锣鼓和堂鼓,主要用于民间村社祈年、庆丰收和迎神报赛等民俗活动。缯鼓技艺由制作鼓腔、加工牛皮、缯皮和钉皮等四部分工序组成。缯皮是制鼓的核心技艺,既有其独特的方法,又有着复杂的程序和长至十几天的周期。户县民间制鼓技艺至今依然保持着完整的原始手工技艺特征,作为一项古老的手工技艺遗存,它为我们呈现出关中古代木腔牛皮鼓的制作方法和方式,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千百年来,它支撑着户县北部乡村乃至关中中部鼓舞民俗的演进、积淀和形成,它是关中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民俗学价值。同时,这一技艺包含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特知识,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目前,户县缯鼓的老皮匠仅剩下年近八旬的陶峰义一位老人,保护这一技艺十分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