鄠邑区:跟岗学习为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

5月23日上午,鄠邑区以“跟岗学习亮答卷 建言献策促发展”为主题召开赴市级部门跟岗学习干部第一批总结交流暨第二批跟岗动员会。区委书记李化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区委常委于迅、王值、张博同志,14个市级部门相关处室负责同志,区级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及跟岗学习干部,共计120余人参加会议,区委副书记任涛同志主持会议。

总结经验再提升,巩固成果再出发。鄠邑区坚持以精准选派、精准管理、精准培育为抓手,强力推进跟岗工作取得成效。会上,区委副书记任涛同志对第一批跟岗学习工作进行了总结。首批跟岗的46个区级部门59名干部,由“个人请战+单位推荐+组织审核”的方式择优选派,跟岗范围覆盖市级各个部门,促使学习业务更广、效果更好。成立4个临时党支部、学习小组,跟岗以来组织开展集体学习32次,编发简报6期,形成了比学赶超、以学促干的良好氛围。

全力支持建平台,牢记使命表决心。目前29名同志对区级部门工作提出了意见建议,并形成了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市级部门对每名干部出具工作鉴定,区委将把干部的现实表现情况,作为跟岗干部评优、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在选派第二批跟岗干部时,充分吸收首批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突出精选优派,从承担重点工作的13个部门中,择优选派了14名年龄轻、业务能力突出的优秀干部赴市级部门跟岗学习。

交流发言亮答卷,对标先进献良策。跟岗工作开展以来,市级部门在组织上重视、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怀、要求上严格,全力以赴对跟岗干部进行指导、提供帮助,特别是在业务工作中为跟岗干部“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在草拟一份文稿、制定一个方案、申办一次流程中手把手教,实打实帮,让跟岗干部快速融入,补齐政策盲区,提升工作水平。

会上,部分市级部门相关处室负责同志进行了发言,对鄠邑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整体面貌发生的变化及新一届领导班子精诚团结的风貌给予了高度评价,也对鄠邑区跟岗干部主动融入、协助工作表示感谢,并希望通过跟岗学习工作的持续开展,架起市级部门和鄠邑区合作沟通的桥梁。第二批跟岗干部代表进行了表态发言,表示将倍加珍惜学习机会、对标先进补齐短板、传承良好工作作风,为推动鄠邑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市级部门工作标准高、工作程序规范、政策掌握精准全面,跟岗干部在学习中得到了优良作风的熏陶,提高了能力、淬炼了作风、激发了动能。第一批8名跟岗干部代表,围绕主题交流了市级部门跟岗学习期间的所学所获、所思所悟,并结合本职工作,对标市级部门的好经验好做法,从精神文明建设、网信安全、法治鄠邑、行政督查、市场监管、交通发展、招商引资、大数据服务等方面谈了新思路、好建议。

李化同志在听完汇报后,对第一批跟岗干部学习成果表示肯定,并要求区委组织部整理汇编跟岗干部学习心得体会、调研文章,在全区学习推广。

李化强调,三个月来,第一批跟岗干部严格按照区委要求,认真学习、深入思考,通过跟岗锻炼增长了才干,拓宽了视野,取得了真经,展示了鄠邑干部良好形象,达到跟岗学习目的。回到岗位后,要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一是加强与市级部门联系。跟岗干部要经常与市级部门联络感情、汇报工作,保持良好互动、良好沟通、良好关系,掌握工作主动权,争取在重点工作上有所突破。二是持续发挥跟岗学习作用。市级部门在宏观管理、政策制定、统筹协调等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做法,要将学到的好思路、好方法、好作风用到工作中来,不断提升工作标准和水平。跟岗干部要递交一份心得体会和调研报告,区级部门要组织一次跟岗干部座谈会,区级部门主要领导要主动向市级部门进行一次专题汇报。三是继续实施跟岗学习。我区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基础基本形成、态势基本巩固、保障基本完备”的目标,需要解决部分干部思路不够开阔、不专业不敬业等问题。区委组织部要建立常态化跟岗学习机制,拓宽培养干部的渠道,为鄠邑高质量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李化指出,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干部要提升政治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二批跟岗干部要珍惜机会,不负区委期望,通过跟岗增长才干、提升能力。一是明确目标任务,做好两个“准备”。明确跟岗学习目标任务,在提高自身能力方面做好准备,在助力鄠邑发展方面做好准备。二是聚焦学中干干中学,继续当好“四员”。积极转变角色,当好服务员;认真学习把握市级部门政策、方法、思维,当好学员;促进派出单位和跟岗单位沟通衔接,当好联络员;充分宣传鄠邑工作成效、发展成果,当好宣传员。三是注重跟岗成效,加强三个“管理”。做好跟岗干部日常管理、跟踪管理、自我管理,动态掌握现实表现,持续关注干部成长。

下一步,区委将持续实施干部作风能力“提质赋能”工程,打造“内部练,外出学,上一线,下基层”的立体式培养体系,组织干部到上海、成都等先进发达地区学习、实践锻炼,让干部开阔眼界、解放思想,为“诗画鄠邑、品质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干部保障。